盡管味精廣泛存在于日常食品中,但谷氨酸以及其它胺基酸對于增強食物鮮味的作用,在20世紀早期,才被人們科學地認識到。
1907年,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池田菊苗發現,海帶湯蒸發后會留下一種棕色晶體,即谷氨酸。繼而,他為大規模生產谷氨酸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,將谷氨酸鈉稱之為味之素,后傳入中國,改名叫“味精”,不久,味精風靡全世界,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調味品。后來一個叫吳蘊初的年輕人反復研究發現,味精就是谷氨酸鈉,早在1866年德國里德豪森博士就在植物蛋白質中提取出來了。
味精,學名谷氨酸鈉。其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:
第一階段:1866年德國人H·Ritthasen(里德豪森)博士從面筋中分離到氨基酸,他們稱谷氨酸,根據原料定名為麩酸或谷氨酸(因為面筋是從小麥里提取出來的)。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池田菊苗試驗,從海帶中分離到L-谷氨酸結晶體,這個結晶體和從蛋白質水解得到的L-谷氨酸是同樣的物質,而且都是有鮮味的。
第二階段:以面筋或大豆粕為原料通過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產味精,在1965年以前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。這個方法消耗大,成本高,勞動強度大,對設備要求高,需耐酸設備。
第三階段:隨著科學的進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,使味精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。自1965年以后我國味精廠都采用以糧食為原料(玉米淀粉、大米、小麥淀粉、甘薯淀粉)通過微生物發酵、提取、精制而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谷氨酸鈉,為市場上增加了一種安全又富有營養的調味品,用了它以后使菜肴更加鮮美可口。
版權聲明:本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屬原作者。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,若涉及版權問題,煩請原作者聯系我們,我們會在即時處理,謝謝!
COPYRIGHT ? 2019 四平市寶福調味食品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吉ICP備19002002號-1
網站設計:中諾科技 網絡帶寬:中諾云